6686

6686酸和碳酸盐反应方程式?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

对于硝酸盐的热分解有三种情况:

1、碱金属,碱土金属的硝酸盐分解,产生亚硝酸盐和O2,

如:2KNO3=2KNO2+O2↑

2、电化学序在Mg-Cu之间的金属,因亚硝酸盐不稳定,其分解产物为M氧化物,NO2和O2,如:2Cu(NO3)2=2CuO+4NO2↑+O2↑

3、电位顺序Cu以后的M,因其M氧化物不稳定,分解产生M单质,如:2AgNO3=2Ag+2NO2+O2↑

对于碳酸盐

碳酸钙

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

碳酸钠

不分解

碳酸钡

分解为氧化钡和二氧化碳

碳酸钾

不分解

碳酸铅

分解为氧化铅和二氧化碳

碳酸铵

分解为氨气水和二氧化碳

碳酸锌

分解为氧化锌和二氧化碳

碳酸镁

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

碳酸盐的稳定性是有规律的:

1、碱金属的碳酸盐,从碳酸锂到碳酸铯稳定性逐渐增强;

2、碱土金属的碳酸盐,从碳酸铍到碳酸钡稳定性也逐渐增强;

3、同周期的碱金属碳酸盐比碱土金属碳酸盐稳定。

热稳定性顺序为:碱金属碳酸盐>其它金属碳酸盐>碳酸氢盐>铵盐>碳酸。

扩展资料

性质

碳酸盐和酸式碳酸盐大多数为无色的。碱金属和铵的碳酸盐易溶于水,其他金属的碳酸盐都难溶于水。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,其他酸式碳酸盐都易溶于水。碱式碳酸盐一般难溶于水。

关于碳酸盐在水中的溶解性,一般来说,碳酸盐难溶的金属,碳酸氢盐溶解度相对较大;而碳酸盐易溶的金属,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则明显减小。普遍认为是HCO3-离子在溶液中形成了氢键相互缔合,使溶解度减小的缘故。可溶性碳酸盐在水溶液中都会水解,使溶液呈碱性。

最不稳定的。碳酸盐的热稳定性一般来说,呈现以下变化顺序:碱金属的碳酸盐>碱土金属碳酸盐>副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碳酸盐。Li+、Be2+的极化力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是最强的,因此Li2CO3和BeCO3在其各自同族元素的碳酸盐中都是最不稳定的。热稳定性,英文表示为热稳定性。是指材料的耐热性,物体在温度影响下的变形能力,变形越小,稳定性越高。

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(OH)2CO3==△==2CuO+H2O+CO2↑。

碱式碳酸铜,又名铜锈、铜绿,化学式为Cu₂(OH)₂CO₃,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反应产生的孔雀绿色细小无定型粉末。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、水和二氧化碳,溶于酸并生成相应的铜盐。

物化性质:

不溶于冷水和醇,在热水中分解,溶于酸而成相应铜盐。溶于氰化物、氨水、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中,形成铜的络合物。

在碱金属碳酸盐溶液中煮沸时,形成褐色氧化铜。对硫化氢不稳定。加热至200℃分解黑色氧化铜、水(遇冷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)和二氧化碳。在硫化氢气体中不稳定。

铜绿又称碱式碳酸铜,铜绿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(OH)2CO3==△==2CuO+H2O+CO2↑。

铜绿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

铜绿又称碱式碳酸铜,呈孔雀绿颜色,所以又叫孔雀石,是一种名贵的矿物宝石。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,又称铜绿,颜色翠绿。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、水和二氧化碳。铜绿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(OH)2CO3==△==2CuO+H2O+CO2↑

物理性质

性状:孔雀绿色细小无定型粉末。不溶于水和醇。溶于酸、氨水及氰化钾溶液。常温常压下稳定。

避免的物料酸。不溶于冷水和醇,在热水中分解,溶于酸而成相应铜盐。溶于氰化物、氨水、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中,形成铜的络合物。在碱金属碳酸盐溶液中煮沸时,形成褐色氧化铜。对硫化氢不稳定。加热至200℃分解黑色氧化铜、水(遇冷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)和二氧化碳。在硫化氢气体中不稳定。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.0008%。碳酸铜具有扬尘性,应避免与皮肤、眼睛等接触及吸入。

不溶于水,溶于氨水中生成铜氨配离子。加热到220℃时分解。组成为2∶1的碱式碳酸铜为天蓝色的粉状结晶。如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,则吸湿并放出部分二氧化碳,慢慢变成1∶1型碱式碳酸铜,不溶于水,但溶于氨水而形成铜氨配离子。

主要成分:HCl含量:工业级 36%。

外观与性状: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,有刺鼻的酸味。

pH:

熔点(℃):-114.8(纯)

沸点(℃): 108.6(20%)

相对密度(水=1): 1.20

相对蒸气密度(空气=1): 1.26

饱和蒸气压(kPa): 30.66(21℃)

燃烧热(kJ/mol):无意义

临界温度(℃):无意义

临界压力(MPa):无意义

辛醇/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:无资料

闪点(℃):无意义

引燃温度(℃):无意义

爆炸上限%(V/V):无意义

爆炸下限%(V/V):无意义

溶解性:与水混溶,溶于碱液。

禁配物:碱类、胺类、碱金属、易燃或可燃物。

强酸性,和碱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水

HCl+ NaOH= NaCl+ H2O

能与碳酸盐反应,生成二氧化碳,

K2CO3+ 2HCl= 2KCl+ CO2↑+ H2O

能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,生成氢气

Fe+ 2HCl=FeCl2+ H2↑

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,生成盐和水

MgO+2HCl=MgCl2+H2O

实验室常用盐酸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

CaCO3+2HCl=CaCl2+H2O+CO2↑(不用Na2CO3因为反应速率过快)

能用来制取弱酸

CH3COONa+HCl=CH3COOH+NaCl

硫酸

◎1.吸水性

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,其质量将增加,密度将减小,浓度降低,体积变大,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。

⑴就硫酸而言,吸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,而不是稀硫酸的性质。

⑵浓硫酸的吸水作用,指的是浓硫酸分子跟水分子强烈结合,生成一系列稳定的水合物,并放出大量的热:H2SO4+ nH2O== H2SO4·nH2O,故浓硫酸吸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,吸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性质。

⑶浓硫酸不仅能吸收一般的游离态水(如空气中的水),而且还能吸收某些结晶水合物(如CuSO4· 5H2O、Na2CO3·10H2O)中的水。

◎2.脱水性

⑴就硫酸而言,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,而非稀硫酸的性质,即浓硫酸有脱水性且脱水性很强。

⑵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,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,反应时,浓硫酸按水分

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(2∶1)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。

⑶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、氧元素的有机物,其中蔗糖、木屑、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

机物,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(碳化)。

浓硫酸如C12H22O11===12C+ 11H2O

◎3.强氧化性

⑴跟金属反应

①常温下,浓硫酸能使铁、铝等金属钝化。

②加热时,浓硫酸可以与除金、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,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,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2

Cu+ 2H2SO4(浓)==== CuSO4+ SO2↑+ 2H2O

2Fe+ 6H2SO4(浓)==== Fe2(SO4)3+ 3SO2↑+ 6H2O

在上述反应中,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。

⑵跟非金属反应

热的浓硫酸可将碳、硫、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,本身被还原为SO2。在这

类反应中,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。

C+ 2H2SO4(浓)==== CO2↑+ 2SO2↑+ 2H2O

S+ 2H2SO4(浓)==== 3SO2↑+ 2H2O

2P+ 5H2SO4(浓)==== 2H3PO4+ 5SO2↑+ 2H2O

⑶跟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

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,实验室制取H2S、HBr、HI等还原性气体不能选用浓硫酸。

H2S+ H2SO4(浓)==== S↓+ SO2↑+ 2H2O

2HBr+ H2SO4(浓)==== Br2↑+ SO2↑+ 2H2O

2HI+ H2SO4(浓)==== I2↑+ SO2↑+ 2H2O

◎4.难挥发性(高沸点):制氯化氢、硝酸等(原理:利用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)如,用固体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

2NaCl(固)+H2SO4====(浓)Na2SO4+2HCl↑

Na2SO3+H2SO4====Na2SO4+H2O+SO2↑

再如,利用浓盐酸与浓硫酸可以制氯化氢气。

◎5.酸性:制化肥,如氮肥、磷肥等

2NH3+H2SO4====(NH4)2SO4

Ca3(PO3)2+2H2SO4====2CaSO4+Ca(H2PO4)

◎6.稳定性:浓硫酸与亚硫酸盐反应

Na2SO3+H2SO4====Na2SO4+H2O+SO2↑

硝酸;硝镪水

【英文名称】nitric acid

【结构或分子式】

HNO3

【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】63.01

【密度】1.5027(25℃)

【熔点(℃)】-42

【沸点(℃)】86

【性状】

无色发烟液体。一般商品带有微黄色,发烟硝酸是红褐色液体。具有刺激性。

【溶解情况】

溶于水。

【用途】

是强氧化剂,能使铁钝化而不致继续被腐蚀。可供制氮肥、王水、硝酸盐、硝化甘油、硝化纤维素、硝基苯、梯恩梯、苦味酸等。

【制备或来源】

工业上一般采用氮氧化法制得。实验室可由硫酸作用于硝酸钠制得。

工业上一般采用蒸馏提纯,在与纯水配制任何比例(一般为65%左右)的市售产品.

【其他】

溅于皮肤能引起烧伤,并染成黄色斑点。一般带微黄色。发烟硝酸是红褐色液体,在空气中猛烈发烟并吸收水分。不稳定,遇光或热分解放出二氧化氮。其水溶液具有导电性。浓硝酸是强氧化剂,能使铝钝化。与许多金属能剧烈反应。浓硝酸和有机物、木屑等相混能引起燃烧。腐蚀性很强,能灼伤皮肤,也能损害粘膜和呼吸道。与蛋白质接触,即生成一种鲜明的黄蛋白酸黄色物质。硝酸是无机化学工业中三大强酸之一,具有酸类的通性。

【包装及贮运】

铁路槽车装载50吨,其中铅槽车用以输送98%浓硝酸,稀硝酸应用不锈钢或玻璃钢增强塑料槽车或储罐输送或储存。少量采用耐酸陶瓷坛或玻璃瓶包装,每坛净重33~40kg。浓硝酸采用耐酸泥封口,稀硝酸采用石膏封口。每坛装入衬有细煤渣或细矿渣等物的坚固木箱中,以便运输。包装上应有明显的“腐蚀性物品”标志。因铝的表面有一层氧化膜,起了钝化作用,而且经济,所以铝是硝酸理想的容器.

个体防护

禁止皮肤直接接触,作业操作时应带耐酸碱手套,口罩,以及其他劳保用品.皮肤接触应马上用大量清水冲洗,再用0.01%苏打水(或稀氨水)浸泡.

误食,催吐,用牛奶或蛋清.

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:

(1)硝酸与金属反应时,一般没有H2产生;因为它氧化能力极强,会先将金属氧化,自身还原为NO、NO2,再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成盐。

(2)与Cu,Ag等不活泼金属反应时,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,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;

(3)活泼金属与稀硝酸反应时可将稀硝酸还原为N2O N2 NH3等;

(4)常温下,Fe,Al在浓硝酸中钝化.

补充:浓硝酸与浓盐酸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:3的比例混合可产生能溶解铂和金的强酸------王水

化学式NaOH

式量40.01。密度2.130克/厘米3,熔点318.4℃,沸点1390℃。钠(Na)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为第11号元素,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ⅠA族(第Ⅰ主族)第3周期,属于碱金属族(该族元素均呈强碱性,氢(H)元素除外)。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、8、1(1s2,2s2,2p6,3s1),最外层3s1电子为其价电子,Na元素很容易失去3s1电子而形成正一价的钠离子(Na+),故呈强金属性。Na元素与水反应(与水反应时,应用烧杯并在烧杯上加盖玻璃片,反应时钠块浮在水面上,熔呈球状,游于水面,有“丝丝”的响声,并有生成物飞溅),生成强碱性NaOH溶液,并放出氢气。固体NaOH中OH以O-H共价键结合,Na与OH以强离子键结合,溶于水其解离度近乎100%,故其水溶液呈强碱性,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,或使PH试纸变蓝等。

纯的无水氢氧化钠为白色半透明,结晶状固体。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,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,溶解时能放出大量的热。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,溶液呈强碱性,具备碱的一切通性。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:纯固体烧碱呈白色,有块状、片状、棒状、粒状,质脆;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。氢氧化钠还易溶于乙醇、甘油;但不溶于乙醚、丙酮、液氨。对纤维、皮肤、玻璃、陶瓷等有腐蚀作用,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热量;与无机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能产生大量热,生成相应的盐类;与金属铝和锌、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;与氯、溴、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。能从水溶液中沉淀金属离子成为氢氧化物;能使油脂发生皂化反应,生成相应的有机酸的钠盐和醇,这是去除织物上的油污的原理。

氢氧化钠的用途十分广泛,在化学实验中,除了用做试剂以外,由于它有很强的吸湿性,还可用做碱性干燥剂。烧碱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,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烧碱。使用烧碱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的制造,其次是造纸、炼铝、炼钨、人造丝、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。另外,在生产染料、塑料、药剂及有机中间体,旧橡胶的再生,制金属钠、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,制取硼砂、铬盐、锰酸盐、磷酸盐等,也要使用大量的烧碱。工业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209-93;工业用离子交换膜法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/T 11199-89;化纤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11212-89;食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5175-85。

在工业上,氢氧化钠通常称为烧碱,或叫火碱、苛性钠。这是因为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溅到皮肤上,会腐蚀表皮,造成烧伤。它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,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(由于其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,与酸烧伤相比,碱烧伤更不容易愈合)。用0.02%溶液滴入兔眼,可引起角膜上皮损伤。小鼠腹腔内LD50: 40 mg/kg,兔经口LDLo: 500 mg/kg。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,腐蚀鼻中隔;溅到皮肤上,尤其是溅到粘膜,可产生软痂,并能渗入深层组织,灼伤后留有瘢痕;溅入眼内,不仅损伤角膜,而且可使眼睛深部组织损伤,严重者可致失明;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,绞痛、粘膜糜烂、呕吐血性胃内容物、血性腹泻,有时发生声哑、吞咽困难、休克、消化道穿孔,后期可发生胃肠道狭窄。由于强碱性,对水体可造成污染,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予以注意。

《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(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)》,《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(化劳发[1992] 677号)》,《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([1996]劳部发423号)》等法规,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、生产、储存、运输、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;《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(GB 13690-92)》将该物质划为第8.2类碱性腐蚀品;《隔膜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(HGA001-83)》、《水银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(HGA002-83)》作了专门规定。

大量接触烧碱时应佩带防护用具,工作服或工作帽应用棉布或适当的合成材料制作。操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、口罩、防护眼镜、橡皮手套、橡皮围裙、长统胶靴等劳保用品。应涂以中性和疏水软膏于皮肤上。接触片状或粒状烧碱时,工作场所应有通风装置,室内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为中国MAC 0.5毫克/米3(以NaOH计),美国ACGIH TLVC 2毫克/米3。可能接触其粉尘时,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。必要时,佩戴空气呼吸器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,穿橡胶耐酸碱服,戴橡胶耐酸碱手套。远离易燃、可燃物。避免产生粉尘。避免与酸类接触。搬运时要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。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。稀释或制备溶液时,应把碱加入水中,避免沸腾和飞溅。处理泄漏物须穿戴防护眼镜与手套,扫起,慢慢倒至大量水中,地面用水冲洗,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。碱液触及皮肤,可用5~10%硫酸镁溶液清洗;如溅入眼睛里,应立即用大量硼酸水溶液清洗;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、3~5%醋酸或5%稀盐酸、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,给饮蛋清、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医,禁忌催吐和洗胃。

固体氢氧化钠可装入0.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,每桶净重不超过100公斤;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;螺纹口玻璃瓶、铁盖压口玻璃瓶、塑料瓶或金属桶(罐)外普通木箱;螺纹口玻璃瓶、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(罐)外满底板花格箱、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;镀锡薄钢板桶(罐)、金属桶(罐)、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。包装容器要完整、密封,应有明显的“腐蚀性物品”标志。铁路运输时,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。起运时包装要完整,装载应稳妥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、不倒塌、不坠落、不损坏,防潮防雨。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锈蚀、破裂、孔洞、溶化淌水等现象时,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,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。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、酸类、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。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不得与易燃物和酸类共贮混运。失火时,可用水、砂土和各种灭火器扑救,但消防人员应注意水中溶入烧碱后的腐蚀性。

固体氢氧化钠的技术指标:

项目指标

水银法苛化法隔膜法

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

氢氧化钠≥ 99.5 99.5 99.0 97.0 97.0 96.0 96.0 96. 0 95.0

碳酸钠≤ 0.40 0.45 0.90 1.5 1.7 2.5 1.3 1.4 1.6

氯化钠≤ 0.06 0.08 0.15 1.1 1.2 1.4 2.7 2.8 3.2

三氧化二铁≤ 0.003 0.004 0.005 0.008 0.01 0.01 0.008 0.01 0.02

钙镁总含量(以Ca

计)≤ 0.01 0.02 0.03 ___ ___ ___ ___ ___ ___

二氧化硅≤ 0.02 0.03 0.04 0.50 0.55 0.60-------------

汞≤ 0.0005 0.0005 0.0015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化学实验室保存固体氢氧化钠时要注意把试剂瓶口封严,以防止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潮解或与二氧化碳反应。烧碱可通过电解食盐溶液,或通过碳酸钠与石灰乳反应获得。

CAS No.: 1310-73-2

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,浓度太大,对皮肤有很大伤害

酸与碱中和的产物,由金属离子(包括铵根离子)与非金属离子构成。

盐的化学性质

1、酸+金属氧化物→盐+水

例:2Fe2O3+6HCl====2FeCl3+3H2O

2、酸+盐→新酸+新盐

例:CaCO3+2HCl====CaCl2+H2O+CO2↑

3、酸+活动性较强的金属→盐+氢气

例:Fe+2HCl====FeCl2+H2

二、碱的化学性质:

1、碱+非金属氧化物→盐+水

例:Ca(OH)2+CO2====CaCO3↓+H2O

2、碱+盐→新碱+新盐

例:Ca(OH)2+Na2CO3====2NaOH+CaCO3↓

三、酸和碱的反应(中和反应):酸+碱→盐+水

例:NaOH+HCl====NaCl+H2O

四、盐的化学性质:

1、盐+活动性较强的金属→新盐+原盐中的金属

例:Fe+CuSO4====Cu+FeSO4

2、盐+盐→两种新盐

例:NaCl+ AgNO3== NaNO3+ AgCl↓

化学中盐分为三类

正盐:单由金属离子(包括铵根离子)和非金属离子构成

酸式盐:由金属离子(包括铵根离子)、氢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构成

碱式盐:由金属离子(包括铵根离子)、氢氧根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构成

碱性氧化物转化为碱:CaO+H2O=Ca(OH)2。

碱性氧化物。溶于水呈碱性溶液或同酸发生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。(大多数电正性元素的氧化物是碱性的。)

两性氧化物。同强酸作用呈碱性,又同强碱作用呈酸性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。(靠近长周期表中非金属区的一些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易显两性。)

扩展资料:

注意事项:

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:2HCl+CuO=CuCl2+H2O。

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:(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)Na2O+H2O=2NaOH。

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反应:CaO+CO2=CaCO3。

碱性氧化物与盐反应:(碱性氧化物一般不与正盐、碱式盐反应,但可与酸式盐反应。)Na2O+2NaHSO4=2Na2SO4+H2O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碱性氧化物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化学方程式


地图